学科积淀与研究生教育布局
作为川西北地区重点师范院校,绵阳师范学院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尽管目前尚未独立设立硕士点,但学校通过"双轨并行"策略——即深化本科教育质量工程的积极构建联合培养体系,已与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学科优势奠定培养基础学校重点打造的"生态安全与保护""区域文化与古籍整理"两大省级重点学科群,近三年累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其中,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共建的生态学实验室,为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尖端科研设备与跨学科课题资源。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更依托"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形成放射性污染治理特色研究方向,相关领域导师团队已指导联合培养硕士生完成3项核工业关键技术攻关。
特色培养模式显成效在联合培养实践中,学校创新推出"1+1+1"分段式培养:首年在合作高校完成理论课程,次年进入绵师重点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最后半年赴企业实践基地进行成果转化。这种模式使研究生既能获得双导师指导,又可深度参与地方产业项目。2023届联合培养毕业生中,82%的论文选题直接服务绵阳科技城建设,37%的研究成果获企业技术转化。
未来规划与考生机遇
随着2025年硕士点申报工作的启动,绵阳师范学院正加速推进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校方在最新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重点培育教育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拟申报硕士点,计划未来三年投入1.2亿元用于实验室升级与人才引进。
前瞻性布局带来新机遇学校已与绵阳九院、长虹集团等12家单位签订战略协议,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群"。在电子信息领域,依托华为ICT学院开展"项目制"培养,研究生可全程参与智慧校园、工业物联网等真实项目研发。教育硕士方向则与绵阳南山中学等省级示范校共建"双师课堂",推行"教学诊断+行动研究"培养模式。
双导师匹配机制:提前研究合作高校导师研究方向,通过学术论文、在研项目了解团队特色差异化竞争力塑造:强化数据分析、教育技术应用等跨学科能力,学校特别看重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经验政策红利把握:绵阳科技城对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专项补贴,入选"科技城英才计划"可获3-8万元科研资助
从涪江之滨到中国科技城,绵阳师范学院正以独特的产教融合模式,为研究生教育开辟新赛道。这里既有百年师范的育人底蕴,更孕育着服务国家战略的科研基因,等待有志学子共同书写新时代的研究型成长故事。
(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海文考研收集整理,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