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考研高频易考名词解释

2021-12-31来源:海文考研

 

 

生态学考研高频易考名词解释来啦~

1.生态型:是指同一物种的不同类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生态环境产生趋异适应,成为遗传上有差异的、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类群。

生态学考研高频易考名词解释

2.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

3.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双方的生活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

4.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又称。表示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最小阈值。

5.生境:指生物的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生境是指生态学中环境的概念,生境又称栖息地。

6.生态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是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导致生境变化的过程,依演替趋向可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7.生态系统管理:是在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加以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制定适应性的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策略,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8.营养级: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所处的层次。

9.他感作用:亦称异种抑制作用。一般是指植物分泌一种能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的现象。

10.竞争排斥原理:是指两个物种不能同时,或者是不能长时间地在同一个生存。因为两者之间会展开,导致其中的一方获胜,可以留在原来的生态龛位继续生存。另一方为了继续生存,会改变自己的居住地,或者改变饮食习惯,或者改变自身习性(如改日行性为,达到时间上和获胜的一方分离),进化适应以延续生命。

11.边缘效应: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边缘效应在其性质上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正效应表现出效应区(交错区、交接区、边缘区)比相邻生态系统具有更为优良的特性,如生产力提高、物种多样性增加等、反之。称为负效应。

12.空间异质:是指资源在空间配置的不均匀性。

13.适合度:是指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对环境适应的量化特征,是分析估计生物所具有的各种特征的适应性,以及在进化过程中继续往后代传递的能力的指标。

14.性状替换: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在同一个地区同时存在的时候,由于生态资源的竞争驱动进化,会出现明显的性状分化,很容易辨别;而它们在单独存在的时候彼此性状差异不大,很容易混淆。

15.林德曼定律:十分之一定律,又叫百分之十定律。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约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其余90%的能量因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小部分未被利用。

16.干扰:是指平静的中断,对正常过程的妨碍或打扰。

17.种群平衡密度:由于生态因子的作用使种群在生物群落中,与其他生物成比例地维持在某一特定密度水平上,这一密度水平称为种群的平衡密度。

18.新质是指多个组分结合形成整体的生态系统,出现了各组分单独存在时所没有的特点和性质。

19.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的组分和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形式。

20.自疏现象:高密度种植下的生物,不仅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速度,而且还影响到植物自身的存活。

21.阿伦规律: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个体身体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22.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高值。

23.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4.尺度: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

25.生物富集作用:也称“生物放大作用”。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而且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高营养级的肉食动物最易受害。

26.物候节律:由于长期适应,生物形成了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节律。

27.最小因子定律:是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

28.次生演替:是指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分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

29.生态交错区:也称生态脆弱区,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交界过渡区域。主要特征有:1)系统抗干扰能力弱,2)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3)时空波动性强,4)边缘效应显著5)环境异质性高。

30.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扩展的过程。

3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2.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33.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34.群落: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35.限制因子:是指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

36.演替:是指着时间的推移,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37.生态系统: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38.生物圈: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下层。

39.生态恢复:指那些受损生态系统从远离其初始状态的方向回到干扰、开发或破坏前的初始状态所做的努力。

4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41.季相:是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

42.优势种:群落中常有一个或几个生物种群大量控制能流,其数量、大小以及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强烈影响着其他生物种类的栖境,这样的生物种称为群落的优势种。

43.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44.内禀增长率:指在给定的物理和生物的条件下,具有稳定的年龄组配的种群的最大

45.光补偿点:是指植物在一定的光照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呼吸作用数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光照强度。

46.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类发展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和发展能力的发展方式。

47.生态幅: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48.温周期:是指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昼夜温度周期性变化及季节性周期变化。

49.建群种:是指优势层的优势种。

50.食物链:指群落中不同生物种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形成的营养连锁结构。

51.生物地化循环:指营养元素在生态系统之间的输入和输出、生物间的流动和交换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流动。

52.生态平衡: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接近平衡,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调控能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53.次生裸地:当某个群落受到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受到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

54.协同进化:指在进化中保持基因家族成员间核苷酸序列等同的分子进化机制。

55.生命表:是按照种群的年龄阶段(以时间或发育阶段为单位)系统地观察并记录种群的一个世代或几个世代之中各年龄阶段的种群初始值,再分别记录或计算出各个阶段的年龄特征生育力和年龄特征死亡率、生命期望值,按一定的格式而编织成的统计表。

56.基因流:指基因通过个体迁移或其他途径在种群间的传播与交换。

57.生态效率:指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营养级阶层流到另一个营养阶层,在不同阶层上能量各参数的比值。

58.适应:是指对周围陌生环境变得熟悉的一种状态;是在新条件和新环境中的一种功能性改变,是自然选择产生的特征,对其生存和繁殖是有利的。

59.r-选择:指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r-选择的物种称为r-策略(或:对策)者。

60.K-选择:是指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

61.生产力:指在某一段时间内,某个种群或生态系统所产生的有机体的数量、重量或产量。

62.表型适应:描述的是有机体在个体水平上的变化,包括生理行为形态等方面,时间尺度相对较短,变化的特征是可逆转的。

63.进化适应:指的是多个世代的变化,时间尺度比较长,有些特征是不可逆的。

64.单体生物:指每一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其器官、组织各个部分的数目在生活周期各阶段保持不变。

65.构件生物:是指由一个合子发育而成的由一套相似的构件组成个体的一类生物。如一棵树有许多树枝,一株小麦有许多分,并且各个个体的构件数目变化很大,其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有高等植物和一些营群体生活的低等动物如珊瑚和苔藓虫等都属于构件生物。

66.捕食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如绿色植物,草食动物、各级食肉动物。

67.浮食食物链:指以碎食物为基础形成的食物链。如树叶碎片及小藻类一虾(蟹)一鱼一食鱼的鸟类。

68.上行控制效应:指较低营养阶层的密度、生物量(资源限制)等决定较高营养阶层的种群结构。

69.下行控制效应:是指较低营养阶层的群落种群结构(多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依赖于较高营养阶层的物种结构。

70.层片:是指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

71.净初级生产量:指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掉的那部分,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的能量。

72.指示生物:又称生物指示器,是指那些在一定地区范围内,能通过其特性、数量、种类或群落等变化,指示环境或某一环境因子特征的生物。

73.光周期现象:是指生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方式。

74.尺度推绎:是指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

75.生态交错带:是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由相邻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

76.能量金字塔:是指把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绘制成一个塔,塔基为生产者,往上为较少的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再往上为更少的次级消费(一级食肉动物),再往上为更少的三级消费者(二级食肉动物),塔顶是数量最少的顶*消费者。

77.斑块:是指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空间实体,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78.廊道:是指线性的景观单元。

79.最大持续产量:在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系统以维持*高再生能力的原则。

80.胁迫环境:是指一个地区永久或暂时多种不利但不立即使植物致死的环境条件如高温、低温、强光等环境。

81.种群调节:指种群自身及其所处环境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使种群数量表现有一定的动态变化和稳定性。

82.种群波动: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83.生物富集作用:指某些物质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通过食物链在有机体内逐级累积起来,并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的升高,累计量越大。

84.富营养化: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营养物资大量流入水体,是N、P含量增高,使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种群数量激增、水中溶解氧耗尽、水质恶化,以致影响鱼类生存的水质状态。

85.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干重)(包括生物体内所存食物的重量)总量,通常用kg/m2或t/hm2表示。

86.基质:是指面积大、连通性最好、对景观总体动态支配作用最大的景观类型。

87.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动物、植物、菌类以及三者中任意两者之间都存在“共生”。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

88.偏害作用:两个物种生活在一起时,一个物种的存在可以对另一物种起到

抑制作用,而自身却不受影响的共生现象。

89.种群存活曲线: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从而把每一个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即是存活曲线

90.辐射适应:生物种类由少到多,向不同方向发展,形成各种形态各异、结构不同的物种的过程称为分化进化,亦称辐射适应。

91.地理变异:是指种内不同的种群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与地理分布相联系的变异。

92.亲缘选择:又称亲属选择,也称为“利群选择”,个体或群体仅对其同类或亲属表现出来的利他行为。

93.阿利氏定律:是指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随着种群密度过大,将对整个种群带来不利影响,如它将抑制种群的增长率,增大死亡率等。

94.同资源种团:是指由生态学特征很相似的生物所构成的物种*团。

95.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96.边际值原理:捕食者在一个斑块的*佳停留时间为捕食者在离开这一斑块时的能量获取率。

97.存活曲线:又称“生存曲线”。描述同期出生的生物种群个体存活过程与其年龄关系的曲线。

98.偏利共生:两个物种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益,对另一方无利也无害的共生现象。

99.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大,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速率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100.热中性区:指在的某一范围内,耗氧量最低,并且不随环境温度而变化,是代谢的稳定区。

以上就是学姐根据各大院校生态学专业历年考研真题整理的高频易考名词解释,还有其它考研问题也可在评论区留言哦~


 

 

生态学考研 政治题型 翻译硕士 招生方式

 

(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海文考研收集整理,侵权必删!)

 

上一篇: 考研科目介绍:333教育综合——学科教学(英语) ?
下一篇: 物权法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