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报考条件 考研报名时间 行政管理考研 考研集训营 考研考试
如果考研全部采用推免制——如何看待考研逐渐“关系户”化?
如果考研全部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如果考研只有初试且取消复试——如何看待考研逐渐高考化?
无论考研如何改革,都会被贴上各种的“问题标签”。
是改革或是考试制度的问题吗?并不是!
我反倒认为现在的考研制度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好制度。
一、如今的考研制度
如今考研上岸的方法有很多种,并不局限于单纯的应试成绩,以下是我所能想到的能上岸的方法,若有遗漏欢迎补充!
(1)保送研究生
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
条件:本科成绩特别优秀+科研能力+各种竞赛+复试成绩
(2)研支团
研支团即研究生支教团保研,会在本校选取一部分符合条件的学生,组织到边远山区支教一年,结束支教,考查合格后可以直接保研本校的研究生。
条件:英语四级+不挂科+不太差的绩点
(3)大学生志愿项目
大学生志愿项目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赴外汉语教师志愿者”、“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大学生村官”等。
而参加大学生支援项目后再考研,初试总分加10分。
(4)专项计划
专项计划主要包括:强军计划、援藏计划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参与这几种计划的同学,初试分数线都会降10-30分不等,而毕业后通常会留在少数民族的区帮助这些地区发展。
(5)提前面试
部分名校的MBA、MPACC都会采取提前面试,面试成绩优异的同学即可直接免试入学,或初试成绩加分。而提前面试的目的是为选取条件较好的生源。
(6)初试+复试
题主所提出的“应试化”+“高考化”考试制度,但随着近年来各院校复试成绩比例的提升,这种现象其实也在逐渐好转。
这么多上岸的方法,其实都十分的“卷”,但论“高考化”,其实只有第六种。不想参加“高考”,那可以选择前面的五种方式上岸。
当然,这时某人又会跳出来叫嚣道:如何看待大一就在准备保研的人?如何
看待我室友去支教保研?如何看待我朋友为了考研加分去走关系改户口?......
他们能上岸,是因为做题做得厉害吗?
这么多上岸的方式供选择,这是制度的问题吗?
我真的认为改革已经尽力了!
二、或许,真的怪不得考研变成了现在这样
目前我国主要的考研上岸方式其实还是统考,那么统考的“唯分数论”是否有办法解决呢?
就今年的考研人数我们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数据来源:教育部
从2016年至2022年的6年时间,考研报考人数就由177万增至457万,其中2021年至2022年一年报考人数增幅就达80万,增幅几乎与2004年至2016年12年的增幅相当。
数据来源:教育部
而随着考研报考人数的增加,研究生每年录取人数虽呈扩招趋势,但录取率却是逐年降低。近十年来全国研究生报考录取情况,录取比例由2012年的31.48%降至2022年的24.22%,其中2022年的录取率为近十年最低。
就落榜人数和报考人数的数量关系来看,次年报考人数的多少也与当年落榜人数呈正相关,考研落榜人数由2012年的113.47万人,增加到2022年的346.3万人,2022年的落榜人数已经约等于2021年的报考人数,由此可见近几年考研是多么地“卷”!
年份 | 报名人数(万) | 录取人数(万) | 录取率 | 落榜人数(万) |
2012年 | 165.6 | 52.13 | 31.48% | 113.47 |
2013年 | 176 | 54.09 | 30.73% | 121.91 |
2014年 | 172 | 54.87 | 31.90% | 117.13 |
2015年 | 164.9 | 57.06 | 34.60% | 107.84 |
2016年 | 177 | 58.98 | 33.32% | 118.02 |
2017年 | 201 | 72.22 | 35.93% | 128.78 |
2018年 | 238 | 76.25 | 32.04% | 161.75 |
2019年 | 290 | 81.13 | 27.98% | 208.87 |
2020年 | 341 | 99.05 | 29.05% | 241.95 |
2021年 | 377 | 111.4 | 29.55% | 265.6 |
2022年 | 457 | 110.7 | 24.22% | 346.3 |
近十年研究生招录比统计
(数据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考研统考越来越“应试化”并不是单一因素所造成的,这些因素错综复杂,但有一些影响因素却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历年考研落榜人数的增长,积累了大量二战、三战乃至四战的考生。
二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
三是因疫情原因,就业大环境的变差,导致应届生找到满意的工作比较困难。
四是人才溢出,企业岗位缩减,导致招聘要求提升。
五是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对落户学历要求提高,部分地方公务员招聘要求也是“非名校硕士”不要。
以前,读研的初衷更多的是为了学术上的追求或是对这个行业的极度热爱;而现在,读研的初衷慢慢地变成了这个专业更赚钱,这个专业好考公,研究生才能找到像样的工作......
所以,考研真的想变成这样吗?
亦或许是我们让考研变成了这样。
(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海文考研收集整理,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