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必考!叶朗《美学原理》笔记(一)

2022-01-12来源:海文考研

 

北外考研辅导班 考研的费用 考研率 英语语言文学考研 考研学校

 

 绪论 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发展史

复试必考!叶朗《美学原理》笔记(一)

美学思想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学科名称的历史和学科本身的历史是两个问题,应该加以区分。

学科名称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1750年提出

大部分人认为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二)柏拉图是*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美和艺术的观念*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

(三)西方美学的发展分为若干阶段

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美学(现当代美学)

(四)中国美学历史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道”、““象”、“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

《易传》突出了这个范畴,成为中国美学意象说产生的重要环节

庄子提出了一种超功利,超逻辑的“游”的境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气·妙·神·意象·风骨·隐秀·神思·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澄怀味象·气韵生动”等等。对后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唐代美学还有一个重要理论是形成了意境的理论。

清代前朝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

王夫之“意象”说,叶燮原诗》,金圣叹,李渔,石涛等

 

二、近代以来的中国美学

(一)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共同特点热心学习和介绍西方美学(主要是德国美学),并尝试把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结合起来。其中在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王国维“境界说”等等。

蔡元培在提倡美育方面产生的影响一直到现在。

(二)现代:朱光潜和宗白华

两个特点:

1.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走向“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的趋势

2.他们的美学思想都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在介绍西方美学的同时,又努力寻求中西美学的融合。例如《诗论》。表现为对诗歌意象的研究。

“主客二分”是人和世界最本原的关系。

宗白华美学思想的立足点是中国哲学。中国学者在学术文化领域包括美学领域)应该有自己的立足点。

(三)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一次美学大讨论:即美的本质问题(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批判了朱光潜,整个讨论都是在“主客二分”这样一种思维模式的范围内展开的。产生消极影响。

第二次美学热潮:文化大革命后期,出现“文化热”,讨论的问题较多且分散。

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正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美学研究的对象

(一)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活动,是人性的一项基本的价值需求。

这本书的全部内容主要是讨论两个问题:

1. 什么是审美活动?

2.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二)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人性的需求。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它受人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美学的学科性质

(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

人文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美学的两个特点:

*一,美学与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第二,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研究美学要注意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离开人的生活世界而专注于语义分析,会从根本上取消美学。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从历史上看,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而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三)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学科

由于至今我们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的,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所以我们说,美学还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为什么要学习美学

(一)两个目的:

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

 

怎样学习美学

1.要注重美学与人生的联系

2.要立足于中国文化

3.要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的能力

4.要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体验,同时要有系统的艺术史的知识

5.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6.要有开放的心态,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的新的研究成果

 

*一章  美是什么

对美的概念做两个区分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美的概念与美学学科领域的美的概念的区分

广义的美与狭义的美的区分

 

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一)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区分了“什么东西是美的?”与“美是什么?”借苏格拉底的口提出了“美本身”的问题。

柏拉图认为,这个“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他把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和美本身分开,他认为在美的事物,美的现象的后面还有一个美的本质。

对美的本质看法分为两大类:1.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2.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继承柏拉图。*具代表性的是英国休谟。

以上对美的本质的两类看法,其实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以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为前提的。

(二)海德格尔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式20世纪

观点认为人融身于世界万物之中,沉浸于世界万物之中,世界由于人的”在此而展示自己。

这一超越,对美学研究意义重大。

 

 

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一)蔡仪:美是客观的

观点1: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就是个别中显现着种类的一般。

观点2:典型性:就是以非常突出的现象充分的表现事物的本质,或者说,以非常鲜明生动的形象有力的表现事物的普遍性。

(二)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美在心不在物

(三)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观点:所谓社会性,不仅是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之美包含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

(四)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美在意象”

意义:*一,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第二,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

把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这些思想加以展示并加以重新阐述,将会启示我们在美学理论上开辟出一个新天地,进入一个新境界。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

一般人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错误在于把“象”与“物”混淆起来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象”与“物”加以区别。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

美不能离开观赏者,美是发现,是生成,“彰”就是生成。这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一层含义。

(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不同的人,在同样的事物面前,他们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感受到不同的意蕴,这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二层含义。

(三)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一方面又有差异性。

唐代丰腴,富态的女人最美,汉代却“环肥燕瘦”;

以服装来说,时代的差异更加明显。古代贵族服饰繁缛和拘束,越到现代,服装越是简洁明快。

不同时代的人,他们的美感都有共同性的一面,(这种共同性可以从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性和社会文化的延续性得到说明),又有差异性的一面,这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三层含义。

 

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一)“美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这是一方面,在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美“又是对实体性的自我超越。

马祖道“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二 ”万物皆如本然“

万物的本来面目就在这个非实体性的“心”上显现,敞亮,反过来说,“心”的存在,就在于它显现了万物的本来面目。

(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代画家张璪

(四)宗白华

“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

“宋元山水画,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是自然的本身。”

 

 

美在意象

(一)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谓的“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

最早源自《易传》南北朝刘勰提出,“情景交融”

“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情,景中含情”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朱光潜“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

宗白华“美玉美术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杰出相感时的波动”;“意象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

 

意象的分析

(一)灿烂的感性

审美意象的最主要的性质有以下四点

*一,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第二,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第三,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这就是王夫之说的“如所存而显之”

第四,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美感。

(二)相关概念的辨析

1.意象与西方语言中的“image

西方学者认为的“image就是我们说的观念。

和我们所说的意象比较接近的是西方现代诗歌流派中的“意象派以及法国哲学家萨特所说的意象。但不完全相同

2.意象与形式之间的区别

*一,“形式”是对客体(与主体分离的客体)的描述,而意象则是情景交融的感性世界,是人与世界的沟通与融合。

第二,“形式”是现成的,实体化的,而意象则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是非现成,非实体的。

第三,“形式”这一概念的前提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而意象这一概念的前提则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3. 意象与形象区别

*一,“形象”是生动的图画,尽管它有思想情感的内容,但它是现实的反映,因而它带有现成性,意象是非现成性的

第二,形象这一概念的前提是主客二分

4.意象与现象

现象:指显现活动本身,又指在这显现之中显现着的东西,这显现活动与其中显现出来的东西内在相关。(胡塞尔)

有相通之处,但不是相同的概念。

5.和美相对立的概念

一个东西,一种活动,如果它遏制或消解审美意象的产生,同时遏制或消解美感(感兴)的产生,这个东西或这种活动,就是“美”的对立面。不是丑。

“审美上的冷淡”

美和不美(美的反面)的界限,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就在于能不能生成审美意象,也就在于王夫之所说的,能不能“兴”(产生美感)。

 

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审美对象(意象世界)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意识活动的意向性行为,离不开意向性构成的发生机制:人的意识不断激活各种感觉材料和情感要素,从而构成(显现)一个充满意蕴的审美意象。

 

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

(一)“如所存而显之”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意象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意象世界是“现量”,“现量”是“显示真实”,“如所存而显之”——在意象世界中,世界如它本来存在的那个样子呈现出来了。

真就是自然,就是充满生意,就是一气运作,就是万物一体的乐的世界。

(二)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美(意象世界)一方面是超越,是对“自我”的超越,是对物的实体性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另一方面是复归,是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是回到自然的境域,是回到人生的家园。因而也是回到人生的自由境界,美是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三)真,善,美的统一

这个统一只能在审美活动中实现。

当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不断升华,达到审美境界这一*高层面时,那时他的境界,也就显现为真善美的统一。

 

 

 

经管院 生物信息学 河北大学 北京考研

 

(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海文考研收集整理,侵权必删!)

 

上一篇: 考研结束别躺平,做好这些事情就能轻松上岸(下)
下一篇: 22考研速递!复试调剂信息第二波